基督教聖恩會

傳道者言 (2011年14期) – 追求知識的限制

劉卓輝傳道

2011年7月24日

身處知識型社會的我們,掌握知識成了我們生存的必須條件,但當社會對掌握知識的需求越大,人對知識的掌握卻越見困難。

人追求知識只能從兩種向度尋覓,一是專門;二是博學。然而,專門與博學像猜度錢幣字樣或圖案出現的遊戲一樣,只能任選其一,難以兩者共現。現今世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資訊更是日新月異,知識的發掘及接收得以爆炸性發展,人類掌握知識學問更易如反掌。但知識的爆炸發展,卻同時令人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及體力上既掌握所有資訊之餘又專研所有知識領域,人學習知識真難以專門又博學。在這時空限制的困局下,人對知識的學習只能選擇專或博,魚與熊掌真不可兼得。

一位華人舊約聖經學者曾表達他對學習知識的無奈。他說:「我用上多年時間專門研究舊約某經卷章節,但我能掌握的知識也只限於此研究範圍,其他學識與處世經驗我真是一無所知。」我認識這學者,他是博學之人,在其研究的舊約範圍更屬專家,但他卻認為,他只能專於自己的研究卻不能博學所有,他分享時的那份嘆息無奈,我至今仍歷歷在目。或許這學者對掌握知識的要求標準過高,然而卻道出一個事實,我們追求知識真是不可既專且博。

當我們觀察事物,分析事情的時候,我們自必然從我們能掌握的知識出發,我們慣常以所學知識作出了解及判斷,但必須留意,我們了解及判斷仍有一定的真空位置,如果我們知識廣博,我們看事未必能有所屬專家的識見;若我們是某學識範圍的專研者,我們對事件產生的各種原因應不能全盤通曉,只能從我們所屬的專門提出意見。因此,分析事物、判斷事情的時候,了解我們的限制就能避免以偏蓋全。香港一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學家張五常,他在當代經濟學界的學術地位足以比美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人,他寫書甚多,他的寫作常表達出他那份對自己所專研範圍的氣勢,然而,當他表達對非他專研範疇的意見時表現較含蓄,即使提出意見,也特別提醒讀者自己的意見只是從其專長的經濟學角度出發。博學之人,也有其不明之處;專研之士,亦有其無知之所。人對追求知識的限制,是我們窮一生精力也是難以突破的。

聖經說得好:「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 敬畏耶和華才是追求智慧的開始。追求知識也是一樣!